-
生黄芪 编辑
生黄芪,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等的干燥根。 生黄芪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外表面是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和裂隙,老根中心有枯朽状,黑褐色或是空洞。 花期6~8月,果期7~9月。 李时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
蒙古黄芪产于中国内蒙古、黑龙江、河北、山西;膜荚黄芪产于中国东北、华北及西北,生长于林缘、灌丛或疏林下,亦见于山坡草地或草甸中。 黄芪喜凉爽、阳光充足的环境,耐寒,怕炎热,忌水涝,宜选择向阳山坡、土层深厚肥沃的中性和微碱性壤土以及石灰性壤土种植,黏土和重盐碱地不宜种植。可在春、夏、秋三季进行播种繁殖。
《神农本草经》《本草汇言》《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了生黄芪用于治疗经络闭阻证,如风湿病等;用于中气下陷所致的脱肝、子宫脱垂、崩漏等病症;用于慢性衰弱,中气不足;用于表虚自汗症等。 黄芪茶能补中益气,可改善贫血,增强体质;其也是滋补品和调味品,可用于煲肉、泡酒、调味、去醒。
中文名:生黄芪
拉丁学名:Astragalus mongholicus Bunge
别名:生黄耆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蔷薇目
科:豆科
属:黄耆属
种:生黄芪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亚目:蔷薇亚目
亚科:蝶形花亚科
族:山羊豆族
命名者:Bunge.
李时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
黄芪亦名戴糁、戴椹、百本、箭芪、百药绵、二人抬等。相传古时有一位善良的老人,姓戴名糁,善针灸术,为人厚道,待人谦和,一生乐于救助他人,后因救坠崖儿童而献身。老人形瘦,面肌淡黄,人们以尊老之称而敬呼之“黄耆”,老人去世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将老人墓旁生长的一种味甜,具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毒生肌作用的草药称为“黄芪”,并用它救治了很多病人,在民间广为流传应用。
生黄芪
生黄芪
又称膜荚黄芪或黄耆。豆科。多年生草本。主根长,圆柱形,稍带木质,外质土黄色或棕红色。羽状复叶,小叶13~27,卵状披针形世椭圆形,两面有白色长柔毛。总状花序,蝶形花冠,淡黄色或白色。荚果具黑色短毛。花期6~7月,果期8~9月。喜干旱,适应性强。
生黄芪
分布甘肃、河北、山西、陕西、青海、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黄芪喜凉爽、阳光充足的环境,耐寒,怕炎热,忌水涝,宜选择向阳山坡、土层深厚肥沃的中性和微碱性壤土以及石灰性壤土种植,黏土和重盐碱地不宜生长。
生黄芪 实拍
可在春、夏、秋三季进行播种繁殖。
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古代写作黄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其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它来源于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的干燥根。黄芪性味甘、微温,归脾、肺经,为补气要药。临床应用时习惯分为生用、蜜炙、麸皮拌炒3种,其药效各有不同,生黄芪多用于固表、托疮、利水等;蜜炙黄芪多用于补中益气;炒黄芪多用于益气健脾。
生黄芪图片2
生黄芪图片3
生黄芪图片4
生黄芪图片5
生黄芪图片6
生黄芪图片7
生黄芪图片8
生黄芪图片9
生黄芪图片10
生黄芪图片11
生黄芪图片12
生黄芪图片13
生黄芪图片14
生黄芪图片15
生黄芪图片16
生黄芪图片17
生黄芪图片18
生黄芪图片19
生黄芪图片20
黄芪茶能补中益气,可改善贫血,增强体质;其也是滋补品和调味品,可用于煲肉、泡酒、调味、去醒。
中医认为,黄芪能补一身之气,兼有升阳,固表止汗,排脓生肌,利水消肿,安胎益血的作用。对于贫血、浮肿、体虚多汗、胎动不安、子宫脱垂、气血两亏、阴虚不足等都有卓著的疗效。单取黄芪泡水饮用,可治身体困倦,无力,气短。胡适先生中年以后,渐感疲惫不堪,力不从心,便常用黄芪泡水代茶饮用。特别是在讲课之前,总要先呷几口黄芪水,以致精力倍增,讲起话来声如洪钟,滔滔不绝。
生黄芪
用药禁忌
生黄芪
功能主治
生黄芪
营养质地
生黄芪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