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奇穴 编辑

人体穴位

经外奇穴经外奇穴

经外奇穴指不归属于十四经,但具有一定名称、固定位置和一定主治作用的腧穴。

穴位简介

简称为奇穴。经外奇穴一般都是在阿是穴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其中部分穴位如膏肓俞、厥阴俞等,后来还补充到十四经穴中,可见经外奇穴本身又是经穴发展的来

经外奇穴的分布比较分散,大多不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但与经络系统仍有一定关系。有的经外奇穴并不专指某一个部位,而是指一组腧穴,如十宣、八邪、八风等。经外奇穴在临床应用上,针对性较强,如四缝治疳积、太阳治目赤等。

历代中医文献中多有关于奇穴的记载。《灵枢·刺节真邪》中提出“奇输”是“未有常处也”,可见界于阿是穴与经穴之间的一类腧穴就是后世所说的奇穴。晋代《肘后方》里奇穴又有增加。唐代《千金要方》里散见于各卷的奇穴达187穴之多。明代方书《奇效良方》,首次将“奇穴”单独立节专论。《针灸大成》论穴有“奇”、“正”,专列经外奇穴一门,收穴35个,对后世影响很大。《针灸集成》汇集奇穴144穴。这些都说明历代医家对奇穴是颇为重视的。1974年郝金凯所著《针灸经外奇穴图谱》续集,已将奇穴收集达1595个。得到公认的奇穴是48个,它们是:四神聪、当阳、印堂、鱼腰、太阳穴、耳尖、球后、上迎香、内迎香、聚泉、海泉、金津、玉液、翳明、颈百劳、子宫穴、定喘、夹脊、胃脘下俞、痞根、腰宜、下极俞、腰眼、十七椎、腰奇、肘尖、二白、中泉、中魁、大骨空、小骨空、腰痛点、外劳宫、八邪、四缝、十宣、髋骨、鹤顶、百虫窝、内膝眼、膝眼、胆囊、阑尾、内踝尖、外踝尖、八风、独阴、气端。

部位

腧穴名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头颈部

四神聪

正坐位。在头顶部,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穴

①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等神志病证;②目疾

平刺0.5-0.8寸

印堂

在额部,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①痴呆、痫证、失眠、健忘等神志病证;②头痛,眩晕;③鼻衄,鼻渊;④小儿惊风,产后血晕,子痫

提捏局部皮肤,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太阳

正坐或侧伏坐位,在颞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中

①头痛;②目疾;③面瘫

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背部

定喘

侧伏或卧位,在背部,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穴)旁开0.5寸

①哮喘,咳嗽;②肩背痛,落枕

直刺0.5-0.8寸

夹脊

华佗夹脊

侧伏或伏卧位,背腰部,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

适应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的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

直刺0.3-0.5,或用梅花针叩刺

胃脘下俞

俯卧或伏卧位,背部,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①胃痛,腹痛,胸胁痛;②消渴

斜刺0.3-0.5寸

腰眼

伏卧位,在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凹陷中

①腰痛;②月经不调,带下;③虚劳

直刺1-1.5寸

上肢

十宣

仰掌,十指微屈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指寸),左右共10穴

①昏迷;②癫痫;③高热,咽喉肿痛;④手指麻木

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八邪

微握拳,在手背侧各指缝中的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穴

①手背肿痛,手指麻木;②烦热,目痛;③毒蛇咬伤

斜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

外劳宫

伏掌,左手背侧,第2、第3掌骨间,掌指关节后约0.5寸处

①落枕,手臂肿痛;②脐风

直刺0.5-0.8寸

下肢

膝眼

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在内侧的称内膝眼,在外侧的称外膝眼(即犊鼻穴)

①膝痛,腿痛;②脚气

向膝中斜刺0.5-1寸,或透刺对侧膝眼

胆囊穴

在正坐或侧卧位,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阳陵泉)直下2寸

①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等胆腑病证;②下肢痿痹

直刺1-2寸

阑尾穴

在正坐或侧卧位,在小腿前侧上部,当犊鼻穴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足三里穴下约2寸处

①急慢性阑尾炎;②消化不良;③下肢痿痹

直刺1.5-2寸

下一篇 间使

上一篇 热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