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牛真鲨 编辑
公牛真鲨是真鲨目真鲨科真鲨属鱼类,又称公牛白眼鲛、低鳍真鲨。体为纺锤形,躯干粗大。头宽扁,尾稍侧扁,尾基上下均具凹洼。吻端广圆,口圆弧形,口闭时齿外露。上颌齿宽扁三角形,下颌齿直立或稍倾斜,都具锯齿缘。唇褶仅见于口隅。鳃孔5个。背鳍2个,前方均无棘。两背鳍中央无纵嵴。尾鳍宽长,上叶略呈弧形。胸鳍宽大,呈镰形。鳍尖深色,体侧具不明显白色带。寿命可达14年。公牛真鲨主要分布于南北纬40°之间太平洋,大西洋的东、西岸和印度洋。在中国台湾太平洋沿岸也能见到其身影。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沿岸海区,常见于海湾、岩礁、珊瑚礁泻湖区,也进入热带地区的江河、湖泊中。食物以各种鱼类、海龟及海兽为主。胎生。6龄性成熟。每次产1—13仔。公牛真鲨是最危险的鲨之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列为易危(VU)物种。
公牛真鲨
出生时的尺寸为56-81厘米。雄成鱼长157-226厘米,长可达299厘米;雌成鱼长180-230厘米,可达324厘米。体纺锤形,躯干粗大,向头、尾渐细小。头宽扁,自胸鳍上方至吻端弧形倾斜,头长为全长的1/4弱。尾稍侧扁,比头和躯干稍短,尾基上下方具凹洼。吻短钝,吻端广圆。眼小而圆,具瞬膜,眼径为第一鳃孔宽的1/2,为全长的0.8%-1.8%。鼻孔小,斜而外侧位,距口比距吻端稍近;鼻间隔宽,约为鼻孔宽的3.7倍;前鼻瓣后部具一小三角形突出,后鼻瓣不分化。口圆弧形,口宽大于口前吻长,口长约等于口宽的1/2,下颌较短,口闭时齿暴露,唇褶很短,只见于口隅;上颌齿宽扁三角形,具锯齿缘,近基部则平滑无锯齿,无小齿头,直立或稍倾斜;下颌齿直立或稍倾斜,具锯齿缘,齿式背鳍2个,两背鳍中央无纵嵴。第一背鳍宽大呈三角形,前缘直而斜,后缘凹入,上角钝尖,下角尖突,内缘直,其长为基底长的1/3弱,起点在胸鳍基底后端上方。第二背鳍稍大,鳍高为第一背鳍高的1/3强,前缘斜直,后缘凹入,上角钝圆,下角尖突,内缘长为基底长的1/2,起点在臀鳍起点之前或几相对。尾鳍宽长,大于头长,尾椎轴上翘,上叶弧形,下叶前部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后延,中部与后部间有一缺刻,后部小三角形突出,与上叶连接,尾端钝尖,后缘稍凹。臀鳍稍大于第二背鳍,起点稍后于第二背鳍,前缘圆凸,后缘深凹,外角钝尖,里角延长尖突。腹鳍三角形,大于第二背鳍和臀鳍,前缘近斜直,后缘稍凹,外角钝圆,里角钝尖,位于两背鳍间下方稍前。胸鳍宽大呈镰形,前缘长等于吻端至第二鳃孔距,前缘斜直,近外端弧形凸出,后缘凹入,外角钝尖,里角钝圆,内缘稍圆凸。鳍尖深色,体侧具不明显白色带。%20
公牛真鲨 | 乌翅真鲨 | 黑尾真鲨 | |
---|---|---|---|
体量 | 出生时的尺寸为56-81厘米 | 刚出生之幼鲨体长可达33-50厘米 | 刚出生之幼鲨体长可达50-60厘米 |
特征 | 体为纺锤形,躯干粗大。头宽扁,尾稍侧扁,尾基上下均具凹洼。吻端广圆,口圆弧形,口闭时齿外露。上颌齿宽扁三角形,下颌齿直立或稍倾斜,都具锯齿缘。唇褶仅见于口隅 | 尾部逐渐缩小,呈纺锤形,头部宽而扁;吻部宽而短,前缘宽圆,眼小,呈圆形,鼻孔斜列,上颌牙宽扁 | 可能与乌翅真鲨混淆,但黑尾真鲨特点是体较粗,背鳍上没有黑尖。所有鳍上突出的黑色尖端区分了这个物种与其他物种,否则很容易混淆。 |
图片 |
|
|
|
公牛真鲨
公牛真鲨的食物中,硬骨鱼和小鲨鱼占了绝大多数。在大西洋西部,它们通常以鲻鱼、海鲢、鲶鱼、鲱鱼、雀鳝、锯盖鱼、鲹鱼、鲭鱼、鲷鱼和其他鱼类为食。它们还食用黄貂鱼和幼鲨,包括在其近岸育儿栖息地的自己物种的小个体。公牛真鲨偶尔也吃其他食物包括海龟、海豚、螃蟹、虾、海鸟、鱿鱼和狗,甚至垃圾等。公牛真鲨在海底缓慢游动时显得行动迟缓,但它们能够快速爆发,从而捕获更小、灵活的猎物。它们在短距离内以超过每小时19千米的速度移动。
国家:中国、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孟加拉国、玻利维亚多民族国、博茨瓦纳、巴西、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斐济、冈比亚、几内亚、圭亚那、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马拉维、墨西哥、莫桑比克、尼泊尔、新喀里多尼亚、尼加拉瓜、秘鲁、菲律宾、塞内加尔、南非、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伊利诺伊州、田纳西州、威斯康星州、密西西比州、明尼苏达州、密苏里州、肯塔基州、爱荷华州、阿肯色州、佛罗里达州)、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津巴布韦。
公牛真鲨分布图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5年 ver 3.1——近危(NT)。
种群现状
尽管公牛真鲨不是捕捞的目标物种,但它在世界各地的渔业中通常都被捕获。由于它生活在靠近人口的河口和近海地区,因此容易受到人类影响。沿海保育园特别危险。纳塔尔鲨鱼委员会(Natal Sharks Board)报告称,近年来,捕获在其沙滩网中的公牛真鲨的平均大小已显着下降,这对南非该物种的种群而言并不是一个好兆头。截至2009年,公牛真鲨在其分布范围的任何部分均未受到法律保护。
濒危原因
在河口和淡水地区,公牛真鲨种群数量比其他沿海或近海地区更容易受到人为因素影响,环境污染和渔业捕捞对栖息于河口等淡水区域的幼鲨影响较大。但公牛真鲨也并没有被针对性捕捞,所以其种群数量没有大幅下滑。
保护措施
没有针对该物种的具体管理或保护计划。它在美国东海岸鲨鱼渔业中作为“大型沿海”物种种群的一部分进行管理。该组的当前配额为每年1285吨/年(1997年),但“鲨鱼”只占该组的一小部分。美国南部几个州因刺网而关闭沿海水域,这消除了对河口和沿海苗圃地区的幼鲨的捕捞的影响。
根据国际鲨鱼攻击档案(ISAF 2018)的数据,从历史上看,公牛真鲨至少造成了100次针对人类的无端攻击,其中27起是致命的。然而,很可能该物种可能会造成的伤害更多。许多人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危险的鲨鱼。它的体积大,对淡水的倾向,丰富且靠近人类,特别是在热带地区,比噬人鲨或鼬鲨更具威胁性。由于公牛真鲨分布在世界上几个欠发达地区,包括中美洲、墨西哥、印度、东非和西非、中东、东南亚和南太平洋,因此咬伤经常未被报道。公牛真鲨也不像噬人鲨或鼬鲨那样容易识别,因此可能要对大部分未明确的的鲨鱼攻击事件负责(ISAF 2018)。
公牛真鲨被认为是1916年在美国新泽西州发生的一系列五起恐怖袭击的罪魁祸首,这一系列袭击在12天内造成4人死亡,其中三起袭击发生在马塔旺溪(Matawan Creek),这是一条浅海潮汐河流,只有12米宽,距离海湾水域2.4公里,距离公海超过24千米;这个地点不是其他大型鲨鱼出现的地点。上述袭击发生的两天后,在距离马塔旺溪(Matawan Creek)河口6.4公里处捕获了一条2.25米长的噬人鲨,据称该鲨鱼的胃中有人类遗骸。一天后,还是从距离马塔旺溪(Matawan Creek)仅116公里处捕获了一条2.7米长的公牛真鲨。多年来,这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有证据表明,公牛真鲨和噬人鲨都参与其中,尚未最终解决(ISAF 2018)。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