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赜(440年—493年),小名龙儿,字宣远,祖籍南兰陵郡(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出生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齐高帝萧道成长子,母为刘智容。南朝齐第二任皇帝(482年―493年在位)。刘宋末年政局动荡,萧赜以平叛之功,拜为司徒右长史、黄门郎。宋顺帝升明二年(478年),转散骑常侍、江州刺史。累迁尚书仆射、中军大将军,进爵为公。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萧道成即位,立萧赜为皇太子。建元四年(482年),萧道成病死,遂即位。次年,改元永明。他临死前不立富有政治经验的次子萧子良,却立长孙萧昭业为帝,以至埋下宗
2024/08/06
6042
-
姚泓(388年~417年),字元子,京兆郡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文桓帝姚兴长子,后秦末代皇帝。姚泓仁孝友爱,宽宏和气。弘始十八年(416年)即位,改元永和。永和二年(417年),刘裕率军北伐后秦,姚泓出城投降,后秦自此灭亡。后被刘裕押解到东晋都城建康,在建康闹市中斩首,年仅三十岁。
2024/08/07
9096
-
桓修(?~404年),字承祖,谯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人。东晋时期将领,车骑将军桓冲第三子。娶晋简文帝之女武昌公主,历任吏部侍郎、左卫将军,迁中护军。桓玄执政,以为右将军、徐兖二州刺史、假节,进位抚军将军,加散骑常侍。桓玄篡位,以为抚军大将军,封安成郡王。元兴三年(404年),为刘裕所杀。
2024/08/07
5782
-
刘毅(?~412年),字希乐,小字盘龙,沛国沛县(今江苏省沛县)人。东晋末年将领,左光禄大夫刘镇的儿子。少有大志,不治产业。起家徐州从事,迁扬州(桓弘)参军,成为北府军将领。元兴三年(404年),从平桓玄之乱,拜豫州刺史,册封南平郡公。讨伐卢循之乱,大败而回,声望大跌。出任卫将军、江荆二州刺史,占据长江中上游大部分地区,开府设置百官,雄居一方。内心忌妒刘裕,不肯屈居其下,欲以荆州为本,暗中勾结谢混、郗僧施等士族,扩充势力。义熙八年(412年),受到刘裕的讨伐。刘毅与王镇恶交战,兵败自杀。
2024/08/07
6875
-
孙无终(?~403年),字号不详,晋陵郡暨阳县(今江苏省江阴市长寿镇)人。东晋时期将领。骁勇善战,参加"北府兵",担任参将。参加淝水之战,颇有功勋,出任冠军将军、冀州刺史,提拔宋高祖刘裕。元兴二年(403年),不肯讨伐刘轨,为大将军桓玄所害。
2024/08/11
8027
-
宋武帝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名寄奴。祖籍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今江苏省徐州市),生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中国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君主(420年7月10日-422年6月26日在位)。刘裕自幼家贫,后投身北府军为将。自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起,他对内平定孙恩起义,消灭桓楚、西蜀及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反抗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消灭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铁骑,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
2024/08/05
2642
-
范长生,一名延久,又名重久,或名文(一作支),字元。涪陵丹心(黔江区)人,“蜀之八仙”之一。出身土著豪族,西晋时成都一带天师道首领,西晋时流民起义军大成政权丞相,封为“四时八节天地太师”。在范长生“休养生息,薄赋兴教”的劝导下,大成政权一度昌盛。
2024/08/11
9110
-
罗尚(?-310年),字敬之,一名仲,字敬真。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西晋将领,冠军将军罗宪之侄。罗尚最初被荆州刺史王戎引为参军,晋灭吴之战时与刘乔一同协助王濬进攻武昌。历任尚书郎、武陵及汝南太守。太康(280年—289年)末年任梁州刺史。永宁元年(301年),益州刺史赵廞谋反,朝廷拜罗尚为平西将军、假节,兼领护羌校尉、益州刺史,率军入益州。后为流民帅李特所败,从成都退至江阳,在援军抵达后,与诸军突袭李特,将其斩杀。之后为李雄所败,退守巴郡。后被加授散骑常侍、都督二州,进封夷陵侯。永嘉四年(310年),
2024/08/11
6946
-
萧宏(473年~526年),字宣达,南兰陵郡兰陵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南朝梁宗室大臣。梁文帝萧顺之第六子,梁武帝萧衍之弟。身长八尺,魁梧俊美,容止可观。萧衍平定建康后,出任中护军,负责卫戍京城。梁武帝即位后,册封临川郡王,拜扬州刺史。天监四年(505年),率军攻打北魏,途中遭逢大暴雨,弃军而逃,致使梁军溃败。无才无德,沉溺酒色,怯懦贪鄙。普通元年(520年),官任侍中、骠骑大将军、太尉公。普通七年(526年),去世,时年五十四岁,朝廷追赠侍中、假黄钺、大将军、扬州牧,谥号靖惠。
2024/08/05
3006
-
萧子良(460年~494年),字云英,兰陵(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南朝齐宗室大臣、文学家。齐高帝萧道成之孙,齐武帝萧赜次子,母为武穆皇后裴惠昭。萧子良少有才学,礼贤下士。升明三年(479年),萧子良官至会稽太守,都督五郡,封闻喜县公。南齐受禅,萧子良上书提议实行宽刑息役、轻赋省徭的国策。建元二年(480年),萧子良以母忧去官,仍为丹阳尹,开仓赈济贫穷,上书请求修复古塘,开垦荒田。永明元年(483年),其父萧赜即位,萧子良被封为竟陵王,历任护军将军、司徒、车骑将军。永明五年(487年),萧子良升任司徒,移居鸡
2024/08/05
8069
-
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早年历封庆国公、寿春郡王、升王,官中书令。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为皇太子,乾兴元年(1022年)即位,时年十三岁。他在位初期,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才开始亲政。在位中期爆发第一次“宋夏战争”,经三年交战后,双方签订“庆历和议”。其间,辽朝趁机以重兵压境,逼迫宋廷增输岁币,史称“庆历增币”。伴随着日益严重的土
2024/07/30
6769
-
后晋高祖石敬瑭(892年3月30日—942年7月28日),沙陀族,太原人。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936年11月30日—942年7月28日在位)。石敬瑭以善射被李嗣源倚为心腹,后唐庄宗同光四年(926年),李嗣源讨赵在礼,至魏州,石敬瑭统亲军拥李嗣源为主,迅速占领汴州。李嗣源不久即位,是为明宗。石敬瑭因此先后被任命为保义、宣武、天雄、河阳、河东节度使。长兴四年(933年),李嗣源死,子李从厚继位,是为闵帝,加石敬瑭中书令,调任成德节度使,后又镇守太原。次年,李从珂反,闵帝出奔,路遇
2024/08/05
3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