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季振宜(1630-?),字诜兮,号沧苇,明末清初泰兴县季家市(今靖江市季市镇)人,明末清初著名藏书家、版本学家、校勘家。生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卒年不详。
2024/08/12
1456
-
钱曾,清代藏书家、版本学家。钱曾 (1629年~1701年) 字遵王,号也是翁,又号贯花道人、述古主人。虞山(今江苏常熟)人。
2024/08/12
8916
-
毛先舒(1620年—1688年)明末清初文学家,西泠十子之一。原名骙,字驰黄,后改名先舒,字稚黄,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明末诸生。入清,不求仕进,从事音韵学研究,也能诗文,其诗音节浏亮,有七子余风。毛先舒与毛奇龄、毛际可齐名,时称“浙中三毛,文中三豪”。
2024/08/12
8788
-
陈亚(约公元1017年前后在世)字亚之,维扬(今江苏扬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真宗天禧初前后在世。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进士。尝为杭之于潜令,守越州、润州、湖州,仕至太常少卿。家有藏书数千卷,名画数十轴,为生平之所宝。晚年退居,有“华亭双鹤”怪石一株,尤奇峭,与异花数十本,列植于所居。亚好以药名为诗词,有药名诗百首,其中佳句如“风月前湖夜,轩窗半夏凉,”颇为人所称。药名词如生查子,称道之者亦多。
2024/08/12
5643
-
魏人,原名魏东生,1953年生于北京,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编剧。历任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战士,北京玩具一厂工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职员,《啄木鸟》杂志编辑。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多次获得金盾文学奖、啄木鸟文学奖。1988年,与王朔、苏雷、葛小刚、马未都等成立青年作家组成文艺沙龙性质的影视创作团体“海马影视创作室”进入影视业,参与创作《海马歌舞厅》、《编辑部的故事》等电视剧获得成功。1996年,进入公安部所属金盾影视文化中心,担任总编室主任、制片人,此后公安题材的电视剧作品几乎成为了贯穿魏人影视创作的主线。
2024/08/12
2416
-
黄溍(1277年11月27日—1357年10月18日),字晋卿,一字文潜,婺州路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北宋大文豪黄庭坚的亲叔黄昉的九世孙,双井黄氏十五世。是元代著名的理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书画家。曾祖梦炎,南宋进士,仕至行太常丞兼枢密院编修官。祖堮,父铸,俱以荫补官,而为地方缙绅。黄溍博学工文辞,延祐二年(1315年)登进士第,授台州宁海丞。后迁两浙都转运盐铁使司石堰西场监运。延祐七年(1320年),升为诸暨州判官。至顺二年(1331年),因荐入京为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后转国子
2024/08/07
7771
-
胡震亨(1569年-1645年),明代文学家、藏书家。原字君鬯,后改字孝辕,自号赤城山人,晚号遯叟。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先世业儒,藏书万卷。震亨才识通达敏捷,为诸生即怀济世之志。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中举,后为合肥知县。在任5年,大兴水利,改革官粮运输,颇多善政。崇祯末年,荐补为定州知州,擢兵部职方司员外郎。乞归居家。一生嗜书如命,日夕不倦研读,凡秘册僻本、旧典佚事、错差模糊不可卒读者,亦均研读补正,时人称之为博物君子。近人张元济称其为“吾邑第一读书种子”。胡震亨一生著述宏富,当时海虞毛氏汲古阁所刻诸
2024/08/10
1636
-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人。金朝末年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曾作《箕山》《琴台》二诗,为北方文宗赵秉文所嘉赏,因而名震京师,号称“元才子”。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词科登第。后历任权国史院编修、镇平县令、内乡县令、南阳县令、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金朝灭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于家中筑野史亭,潜心
2024/07/30
9794
-
李观(公元766--794年),字元宾,先为陇西人,后家江东。生于唐代宗大历元年,卒于德宗贞元十年,年二十九岁。(新唐书本传不载卒于何年。此据韩愈撰墓志及直斋书录解题)年二十四,举进士后三年,为贞元八年(公元792年)与韩愈同登第。年二十八,试博学宏辞,观中其科,而愈不在选。官太子校书郎。又一年,病卒。唐末陆希声辑其文为《李观文集》(后人或题《李元宾文集》)三卷,宋初赵昂另辑《后集》二卷,今皆存。
2024/08/10
3745
-
陈孔硕(1151—1228),南宋理学家。字肤仲,号北山,侯官(今福州)人,宋名臣陈韡之父。初从张栻、 吕祖谦游,后师事朱熹。宋淳熙二年(1175)进士,累官将作监丞、礼部郎中,进秘阁修撰致仕。学者称为“北山先生”。
2024/08/12
6336
-
林希逸(1193~1271)字肃翁,号竹溪,又号鬳斋,今福建福清市渔溪镇苏田村人,南宋理学家。置身儒学,参引释道,其所注解的《列子鬳斋口义》,在东亚文化圈影响极大,尤其是在日本。所知林希逸《列子鬳斋口义》一书共有传本十九种,其中国内传本十二种:元刻本三种,明刻本八种,清刻本一种;日本传本七种。仅就《列子》一书注本在日本的流传情况来看,林希逸《列子鬳斋口义》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以及直白易辨的援引佛禅之语,受到中文水平有限的日本学者的欢迎,而独占鳌头,为列子学的发展,以及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著有《竹溪
2024/08/12
9174
-
刘尚文(1845——1908),字澹斋,莆田城厢人,著有《莆画录》一卷,续《梅花百咏斋诗话》及《麟台集》一卷,刊印传世。
2024/08/12
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