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痈是以乳房红肿疼痛,乳汁排出不畅,以致结脓成痈的急性化脓性病证。多发于产后哺乳的产妇,尤其是初产妇更为多见。俗称奶疮。根据发病时期的不同,又有几种名称:发生于哺乳期者,称外吹乳痈;发生于怀孕期者,名内吹乳痈;在非哺乳期和非怀孕期发生者,名非哺乳期乳痈。现代医学之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属于乳痈范畴。
2024/11/12
7498
-
肠痈,疾病名。痈疽之发肠部者。出《素问·厥论》。肠痈为外科常见急腹症,属急腹症范畴。多因饮食失节,暴怒忧思,跌扑奔走,使肠胃部运化功能失职,湿热邪毒内壅于肠而发。因饮食不节、湿热内阻,之败血浊气壅遏于阑门而成。以持续伴有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肌紧张、反跳痛为特征。可发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居外科急腹症的首位。
2024/11/12
6470
-
血液从心脏流经血管到达全身各处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叫做血压。某些人血液不能很容易地通过全身,病变使血管变狭窄了,血流的压力就会升高以保证血流通过。这样一来,动脉血压超过正常值就形成了高血压。日常我们可以通过合理饮食、锻炼、服用降压药、有利于降压的小偏方等达到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的目的。
2024/11/12
6647
-
牛黄夺命散是一剂中药方剂,配方主要有白牵牛30克(半生半熟)、黑牵牛30克(半生半熟)、川大黄、槟榔各30克。
2024/11/12
9617
-
马脾风是出自《医学纲目》的一种病症名,又名风喉、暴喘。多因“胸膈积热,心火凌肺,痰热壅盛”(《幼幼集成》)所致。
2024/11/12
3480
-
惊风,中医病名。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重病证,以临床出现抽搐、昏迷为主要特征。又称“惊厥”,俗名“抽风”。任何季节均可发生,一般以1—5岁的小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其证情往往比较凶险,变化迅速,威胁小儿生命。所以,古代医家认为惊风是一种恶候。如《东医宝鉴.小儿》说:“小儿疾之最危者,无越惊风之证”。《幼科释谜.惊风》也说:“小儿之病,最重惟惊”。本病西医学称小儿惊厥。
2024/11/12
9708
-
肺胀,属肺病。常继发于肺咳、哮病等之后,因肺气长期壅滞,肺叶恒久膨胀、不能敛降,而胀廓充胸。以胸中胀闷、咳嗽咳痰、气短而喘为主要表现的肺系疾病。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气道不畅,肺气壅滞,胸膺胀满为病理改变,以喘息气促,咳嗽咳痰,胸部膨满,胸闷如塞,或唇甲发绀,心悸浮肿,甚至出现昏迷,喘脱为临床特征的病证。可见于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合并感染等疾患。
2024/11/12
9534
-
病因学名词。系各种温热病致病邪气的通称。包括温病中的春温、风温、暑温、伏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疫、温毒和温疟等病的病因。《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2024/11/12
6993
-
鼻翼煽动叫“掀”;气喘胸高叫“挺”。是形容小儿喘咳、呼吸困难的状态。
2024/11/12
4529
-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系由各种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简称上感,俗称“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该病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如上呼吸道某一局部炎症特别突出,即按该炎症处命名,如急性鼻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急性上感主要用于上呼吸道局部感染定位并不确切者。鼻咽部感染常出现并发症,累及邻近器官如喉、气管、支气管、肺、口腔、鼻窦、中耳、眼及颈部淋巴结等,有时鼻咽部症状已经好转或消失,而其并发症可以迁延或加重。
2024/11/12
5108
-
孔最,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太阴肺经。手太阴之郄穴。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和头静脉,桡动、静脉。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咽痛,肘臂痛。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2024/11/12
9641
-
泛指一般用来针刺身体各部位经脉,穴位的针刺疗法,是与耳针等相对而言的。
2024/11/12
1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