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邪犯胃证,中医病证名。是指因外感寒、热、湿等外来邪气侵袭入内,侵犯于胃,导致胃的功能异常,出现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的病症。
2024/11/13
3223
-
饮食不节,中医内伤病因之一,包括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等。饮食不节。过饥过饱,或饥饱无常,营养不得补充或损害脾胃,致使气血亏少,正气不足而致病。
2024/11/13
6077
-
十二指肠淤积症即十二指肠壅积症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十二指肠阻塞,以致十二指肠阻塞部位的近端扩张、食糜壅积而产生的临床综合征。主要为上腹部疼痛和饱胀症状,多在进食过程中或进食后发生,恶心、呕吐胆汁样物,有时因上腹饱胀而自行设法呕吐以缓解症状。
2024/11/13
3117
-
贲门失弛缓症又称贲门痉挛、巨食管,是由于食管贲门部的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的食管功能障碍引起食管下端括约肌弛缓不全,食物无法顺利通过而滞留,从而逐渐使食管张力、蠕动减低及食管扩张的一种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食管缺乏蠕动,食管下端括约肌(LES)高压和对吞咽动作的松弛反应减弱。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食物反流以及因食物反流误吸入气管所致咳嗽、肺部感染等症状。
2024/11/13
6138
-
胃黏膜脱垂是由于异常松弛的胃黏膜逆行突入食管或向前通过幽门管脱入十二指肠球部,临床上以后者多见。临床症状表现有腹痛,上消化道出血,恶心、呕吐,消瘦、轻度贫血,上腹部可有轻压痛,无反跳痛。本病可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种,前者与高度活动的胃黏膜皱襞和先天性胃皱襞肥大有关;后者多继发于胃炎、消化性溃疡以及心力衰竭、低蛋白血症引起的黏膜下水肿。本病常见于30~60岁的成年人,男性发病率较高。
2024/11/13
1621
-
凉膈散,中医方剂名。为清热剂,具有清热解毒,泻火解毒,清上泄下之功效。主治上中焦邪郁生热证。面赤唇焦,胸膈烦躁,口舌生疮,谵语狂妄,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临床常用于治疗咽炎、口腔炎、急性扁桃体炎、胆道感染、急性黄疸型肝炎等属上中二焦火热者。
2024/11/13
5124
-
厥逆,中医病症病机名。此病症包括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四肢逆冷(手冷可过肘,足冷可过膝)而能复苏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以及因气机失常,气逆上冲所致的其他疾病。
2024/11/13
8790
-
《素问玄机原病式》,2卷,是刘完素最主要的医学著作。《素问玄机原病式》把《内经》有关病机理论与运气学说联系起来,结合运气学说阐发病机十九条。将病机十九条的内容分属五运主病和六气主病,增补“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这一燥病病机,使《内经》的六气病机臻于完善。此书还发展了亢害承制理论,提出六气化火及玄府气液诸说。
2024/11/13
7714
-
伤胃 ,病症名。饮食过度,损伤胃络所致的吐血。又称伤胃吐血。一般将饮食不当,影响脾胃运化功能,亦称伤胃。《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伤胃者,是饮食大饱之后,胃内冷不能消化,则便烦闷强呕吐之,所食之物,与气共上冲(⻊叔),因伤损胃口,便吐血色鲜正赤是也。”详见伤胃吐血条。一般将饮食不当,影响脾胃运化功能,亦称伤胃。
2024/11/13
9626
-
暑热,指三暑(小暑、大暑、处暑)期间炎热的气候。如:暑热难耐。“三暑”中间还夹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暑热时间比较长。
2024/11/13
5784
-
治疗学术语。中医祛痰法之一。指燥湿药与化痰药同用,以治疗脾虚痰湿的方法。燥湿化痰法主治湿痰证。症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胀满、恶心呕吐、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或腻,脉滑。治以理气燥湿化痰,方如二陈汤等。
2024/11/13
8069
-
胃气上逆(adverse rising of stomach-qi), 中医认为胃以降为和,胃气上逆是指胃的气机逆转向上所引发的病症,表现有呕吐、呃逆(打嗝)、干哕、不思饮食、腹胀等。临证宜辨证施治,用和胃降逆的方法治疗。西医治疗查找病因,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的同时配以对症治疗。
2024/11/13
5510